画笔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画笔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做座油漆作胡同承载三百年光荣与梦想

发布时间:2021-10-09 17:32:26 阅读: 来源:画笔厂家

油漆作胡同:承载三百年光荣与梦想

油漆作胡同:承载三百年光荣与梦想

2010年02月25日

(查看中国涂料全部图片)

【中国涂料资讯】胡同寻梦:承载三百年光荣与梦想

----小记北京油漆作胡同

连接北京景山公园和鼓楼之间的是地安门大街,在地安门内大街的西侧,有一条胳膊肘型的胡同名叫“油漆作”,这个名字始定于清乾隆年间,并沿袭至今一直未变。

在老北京城所有的胡同里,油漆作胡同的历史不是最悠久的,也不是最辉煌的,所以在数以百计的北京胡同里,油漆作胡同平凡无奇、默默无闻。但对于中国涂料史而言,这又是个不得不说的地方:顾名思义,这条胡同和油漆(涂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三百年前,这里汇集了全国最出色的油漆工匠,收纳了全国最先进的涂料技术,形成了一大片颇具规模的油漆作坊,所生产的桐油大漆、推光漆不仅特供紫禁城皇家涂刷、修缮使用,而且垄断了整个北京市场,其影响力甚至能够辐射东北、华北地区。

其鼎盛场景至今2017年1⑴1月可供追忆。

历史

公元1644年,明亡,关外铁骑入主中原,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满清自马上得江山,落后的游牧民族接管高度发达的农耕社会,其生产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此清廷召集了全国众多高手工匠到京城来,分门别类择地而居,一来专为皇家服务,二来也提升了“七十二行”的整体水平。

从《中国胡同史》一书可而40%的塑料被当作垃圾在垃圾填埋场知,明万历—崇祯年间(公元1573—1644年),今日恭俭胡同、油漆作胡同地址虽在神武门、景山之外,但仍属禁宫辖区之内,乃是低等宦官群居之地,名曰“内宫监”(今日“恭俭”胡同即从“内宫监”转化而来),其主要职责是搞殿堂、帝陵的工程建设,属于不折不扣的苦力。其他如司礼监、司设监、尚衣监等高等太监居住地在其右方,双方隔路相望,各司其职。这也是受中国传统的文化影响所致:右为上、左为下,东为贵、西为贱,太监虽非官员、士子,却也不能免俗。

明亡后,清廷将故宫重新修缮、维新,精简大批太监出宫,并将前朝内宫监之房屋土地,尽皆分拨给包括油漆工匠在内的大批“高级技工”居住,原内宫监遗址也被划成油漆作、米盐库、花炮作和铁狮子衙门四条胡同,油漆作胡同自此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统治者“安全生产”观念极其淡薄,油漆作胡同和花炮作胡同毗邻而居,安全隐患着实不小,这三百年的岁月里有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恐怕已经成为一桩历史疑案了。

300年的岁月里,油漆作胡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涂料才俊,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影响力逐渐扩大。岁月流逝,经过近百年的历史积淀,到了乾隆时期,终于达到了顶峰:专为皇家提供涂料服务、拥有固定生产场所、从业人员数以几百计的油漆作胡同涂料集散地,已经初具了当代涂料市场的雏形:他们服从清内务府的管理,由行业会首(类似于今日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秘书长)牵头分派工作,更有无数的技术精英、销售骨干----这个市场已经成熟并且颇具规模,类似于今日中关村之于电脑市场。

当然,自道光朝起,由于国力日渐衰桁架势高空作业平台 JG/T5104⑴998退,外夷入侵,中国掀开了耻辱的一页,油漆作胡同里的手工艺者也先后搬离,日渐凋零,到了晚清时期,油漆作胡同已经名不符实,沦为普通的居民居住区,并一直延续至今-----300年的辉煌彻底成为过眼云烟,这算是它的不幸。

国力盛,则行业盛;国力衰,则行业衰,诚哉斯言。

据张清常《胡同及其他》(增订本)一书记载,明清两朝专门汇集手工艺者的胡同有木作、大石作、小石作、瓦作、土作、油漆作、花炮作、盔头作等等,不下几十条。时至今日,其中多数已经改名换姓,无迹可寻,只能在史册上留下一个空洞的符号供后人想象,唯有油漆作和大石作至今依然尚存,也算是相当难得,虽然油漆作胡同没能延续涂料的光荣传统,但三百年的岁月,历经各种天灾人祸,迄今屹立不倒,招牌不改,可谓北京涂料工业的活化石,这也是它的大幸。

幸与不幸,往往共生。

如今的油漆作胡同,早已不复当年繁华,今天,我倘徉在这条胡同里,抚摸着它的肌体,感触着这条胡同的灵魂,这条最宽不过两辆皮卡,最窄仅容二人并行的曲折胡同,她的一生,也和其造型一样:坎坷波折、跌宕起伏。但在中国涂料发展史上,她终究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宝贵的资料值得后人珍惜。

(查看中国涂料全部图片)

人文

今日的油漆作胡同,不仅和涂料油漆有关,而且还和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历史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人就是清末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他也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洋“帝师”,如今的油漆作1号大院就是他当年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庄士敦英文全名ReginaldFlemingJohnston,按照今日翻译法,应该叫他“约翰斯顿”才对,但由于他热爱中国文化,自己给自己取了“庄士敦”这个完全中国化的名字,而且竟然还有号,“志道”(取《论语》中“士志于道”之意)。可见他的的确确是一个“中国通”。

作为“帝师”,庄士敦虽然是洋人,但京片子说得相当不错,而且这个洋人帝师胆量也着实不小,不仅自己给自己取中文名字,而且给溥仪兄弟取英文名字,溥仪叫亨利,溥杰叫威廉姆,末代皇后婉容叫伊丽莎白----确实有点意思。

庄士敦在中国呆了34年,香港、威海、北京是而比起结构上的优化或是制造工艺提升其留驻最久的三个城市,而他的足迹,也踏遍了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庄士敦一生崇尚中华文明,平时一概穿大清朝服,行大清礼节,崇尚儒家思想,信仰佛教。他极度鄙视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但又满心希望满清政府能够复辟成功,鼓励溥仪留学欧洲,可见此人既是“保皇派”,又是“革命党”,颇具双向人格。

可以说,庄士敦对溥仪这个皇帝学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教授小宣统英文,而且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教育小皇帝,有意无意地用西方文化感染、熏陶着中国这位退位的少年君主,使身居封闭式禁城的少年了解到外部世界,接触了远比宫廷生活先进的世界文明,溥仪的剃辫子、配眼镜等行为,都是受其极大影响。而溥仪对他的这位洋导师也不薄,觉得庄士敦是“我灵魂的重要部分”,给他的每月俸禄是1000块大洋,并赏他乘坐二人肩舆进入紫禁城,另外还赏赐了这位外国人二品顶戴和貂皮褂。溥仪大婚时,又赏庄士敦头品顶戴,这位洋大人俨然成为小朝廷中的一品大员。

为了离溥仪近些,小朝廷的“内务府”在油漆作胡同租了一套四合院给独身的庄士敦居住。庄士敦非常喜欢这套中国式庭院,亲自动手把它布置得充满北京文化色调。宅院门洞里有四个红底黑漆字的“门封”,昭示着庄士敦受到的不凡待遇:“毓庆宫行走”、“赏坐二人肩舆”、“赐头品顶戴”、“赏穿戴膆貂褂”。而室内的家具同样全套中式桌椅案榻,条幅字画,相当中国化。

这是庄士敦在中国最温暖的日子了。但好景不长,由于“内务府”后来掏不起房租,随后溥仪便被轰出了紫禁城,庄士敦在油漆作的居所也就至此划上了句号。

伪满洲国覆灭后,庄士敦黯然回国,1934年,庄士敦用他多年的积蓄(主要是《紫禁城的黄昏》一书的稿费)买下苏格兰的艾伦岛,给其岛的居室分别起了松竹厅、威海卫厅和皇帝厅等名字,带着藏书和古玩搬到岛上居住,在岛上挂“满洲国”国旗,借此表达对他的天子学生----溥仪的祝福和怀念。

1938年3月6日,庄士敦撒手离世,享年64岁,终身未娶。

坦率地说,庄士敦这个人谈不上对中国近代史有多大的推动作用,他支持帝制、反对共和,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典型,但这个人对中国很有感情,终身未娶,亦可算是将其大半生奉献给了热爱的事业,弥留之际在对中国往事的无尽思念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从这点来讲,庄士敦算得上一个值得怀念的外国友人。

后记

油漆作胡同今天虽然已经沉默了,但在300年前,这里曾经是北京最喧嚣鼎沸的涂料人士集中地,最精巧的工匠,最精湛的工艺……都在这条胡同里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日故宫的雕梁画栋、精美彩绘,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得到数以万计中外游客的赞赏,和这条看似平凡的胡同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

而在90年前,这条胡同里曾经诞生过一个传奇的师生故事,油漆作1号,庄士敦故居,如今已经在大兴土木进行改建,3600多平方米的遗址上仅留下三间破旧不堪的危房和中庭一株濒死的大杨树,四处残垣断壁,令人唏嘘感慨,唯有门房藻井天花上若隐若现的油漆纹饰告诉我们:近一个世纪以前,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不平凡的外国学者,一位对中国文化深深仰慕的外国老人,其撰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了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中国,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直到今天,依然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是的,历史不容忘却,历史,更值得珍惜。

室上性心动过速怎么治疗
间歇性房颤的治疗方法
心脏病房颤吃什么药好
房颤的早期症状及治疗方法